距2014年8月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全國股轉系統”)正式推出做市商制度,已將近3年的時間。
運行三年的時間里,做市商制度經歷了企業競相選擇做市商,市場開始懷疑做市商,以及做市商業務停滯不前等多個階段。如今,在眾多市場因素共同作用下,做市商制度來到了運行三年以來的最低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全國股轉系統正在各地調研做市商,了解目前做市商遭遇的困境。
摸底調研
“這次來上海,股轉系統走訪了一些規模大一點的做市商,比如光大證券(601788),海通證券(600837)以及目前做市企業數量排第一的興業證券(601377),還有東吳證券(601555)等幾家券商,調研摸底目前做市商的基本情況。”滬上一家做市商的人士8月15日告訴記者。“調研主要還是聽各家做市商‘訴苦’,了解一下市場最新情況以及做市商的變動。” 一位此次被調研的券商人士告訴記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全國股轉系統大力支持和推動之下,新三板做市制度依舊形成如今低迷的局面,是市場整體環境的反饋。
實際上,企業大面積選擇由做市商轉回協議轉讓的時間點疊加在了新三板環境出現劇烈波動的時期,即2016年四季度。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證監會開始IPO審核常態化的嘗試,眾多新三板企業預備沖擊A股市場。
而在做市轉讓方式下,新三板企業沖擊IPO會遭遇不少困難。
首先是至今沒有明確解決答案的“三類股東”問題,在做市轉讓方式下,企業更難以控制三類股東從二級市場買入,因此眾多企業選擇轉回協議轉讓或是干脆不考慮做市轉讓方式。
此外,IPO也對眾多國有股東背景的券商做市商造成了困擾。在企業IPO成功后,這些做市商并不能充分分享IPO帶來的股份持有增值,相反這部分收益將要拿一部分劃轉至社保基金。
除了IPO大背景下對做市商制度的影響之外,新三板市場長期低迷,也出現了一些選擇做市轉讓方式的公司在重大事項終止復牌后暴跌的情形,這也讓企業在選擇做市轉讓方式時有些猶豫。
“目前這些問題并不是做市商制度導致的。從市場層面來看,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做市商,也影響了市場其他參與主體,如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監管層全盤地考慮,因此也很難期望股轉系統這次調研之后,能夠形成什么實質性的結論以及解決方案。”華南地區一家中小型券商做市部門人士8月15日表示。
增量危機
眾多不利因素的累積直接導致了做市商的增量危機。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5日,2017年選擇做市轉讓方式的企業僅有94家。而2016年同期,則有492家企業選擇變更為做市轉讓方式,2016年全年增量做市企業的總數為600家。
對比之下,今年以來單月平均新增做市企業僅有十余家。“目前的情況就是投無可投,每個月只有十多家新三板企業轉變為做市轉讓方式,其中還有一些我們在調研后決定不投,這樣選擇余地就非常少了。”前述華南地區做市商人士表示。
這一情況也反饋至券商做市企業數量排名端,如此前勢頭非常迅猛的廣州證券和上海證券今年以來近乎沒有新增企業。
做市企業數量在三板企業中的占比也越來越低。截至8月15日,全國股轉系統掛牌企業有11469家,但做市企業僅有1505家,占比僅為13%,這一比例距離此前監管層的期望相去甚遠。
“監管層實際上是希望做市轉讓方式能成為市場主要的交易方式之一,這也是新三板市場的標志之一,但如今做市企業的數量居然與入選創新層企業的數量相當,這說明做市企業已是少數派了。”北京一家中型券商做市業務負責人8月15日指出。
除了企業增量出現問題,做市機構增量的推進進度也遠遠低于預期,私募機構做市試點在今年暫停了腳步。
2016年12月13日,全國股轉系統公布了包括深創投在內的十家機構入圍下一階段的選拔。
而根據《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的規定,這十家機構將進入現場驗收環節。但時至今日,私募做市試點沒有再進一步的消息。
入圍的十家機構在獲得入圍資格后已開始招兵買馬。記者了解到,華南某大型券商做市部門的負責人便轉投其中一家私募機構,負責籌備私募做市工作。但私募做市試點遲遲不能推進,這些機構組建的團隊也“無米下鍋”。